战争年代之后的历史战争亲历者 战时・战后的证言影片

与芭蕉布共同走过的我的人生

平良敏子女士

生年:1920年

出生地:大宜味村

在喜如嘉度过的童年时代

  我生于大宜味村的喜如嘉。当时,喜如嘉的人都从事芭蕉布的制作。从我祖父和我父亲那一代起,就开始致力于芭蕉布的发展。我母亲也是不去田裡干活,而是一直在家纺织芭蕉布。织布机声,就像摇篮曲一样伴随了我的成长。从儿时起,我就开始帮母亲纺线等。10岁左右,开始用织布机织布,当时我个子太矮,脚还够不到机器,只能垫着木板来织。那时,我用的不是芭蕉线,而是棉线。芭蕉线非常纤细易断,所以我从结实的棉线开始织起。
  在寻常小学上到五年级的时候,我已经可以织自己穿的和服。还给亲戚家的姐姐也织了和服。上寻常小学高等科一年级时,我给母亲织了絣和服布料。上完高等科二年级后,我毕业了。之后,开始帮助母亲织芭蕉布。

在本土工作后归乡

  之后,我开始在四国和东京工作。在东京工作时,父亲来到东京,说找不到干活的帮手,带我回去。我赶忙收拾好行李,回到了喜如嘉。那时,我每天参加青年团的活动,负责照顾出征士兵们的家人。还要去砍柴等,忙得无暇处理自家的家务。
  这种生活一直持续,到了1944年,青年学校的老师来我家找我,说大宜味村必须要派出一支由30个人组成的“女子挺身队”,他们好像已经选了我。所以,背着父亲问我要不要参加。我欣然接受,并被派到本土的军工厂工作。3月30日从那霸港出发。有5个人来自名护,有30个人来自今归仁。冲绳县女子勤劳挺身队共有约120人参加了这支队伍。途经一座又一座小岛,第9天,我们到达了鹿儿岛。

来到仓敷的工厂

  我们在全然没有被告知目的地的情况下,一路被带到冈山县的仓敷,那一天是4月20日。我们在盛开的樱花下,进了工厂。为了迎接战乱中历尽千辛万苦而来的冲绳挺身队,工厂的社长以及员工还为我们举办了欢迎仪式。接下来,我们在实习工厂接受了一个月的实习训练。工厂给我们发了锤子头巾还有工作服。每天从宿舍到工厂的路上,一边唱着挺身队的队歌,一边列队前进。那时,我们都发誓,毕竟我们来自冲绳,无论发生什么事,都不能给冲绳丢脸。因为当时冲绳人受到严重的歧视,甚至谁也不愿意使用冲绳人用过的浴池。

战争结束后,学习纺织

  1945年6月在慰问会上,工厂的所长告诉我们冲绳战败了。之后,8月15日广播里传来了天皇宣读的《终战诏书》。那时,大原社长对我们说,如果有能投靠的人,可以离开工厂,但也可以选择留在这里(纺织工厂)。并交给我们每个人一个存折,里面有200到300日元。冲绳挺身队就此解散,包括我在内的约60人选择了留在工厂。然后,我们被转移到在正常运作的纺织工厂。
  两个月后的一天,大原社长把我叫过去,说希望把冲绳的文化保留在仓敷,问我能否帮上什么忙。听了社长的一番话,我回答说:“虽然我不会制作陶器或染布仓敷时代的照片敏子女士仓敷民艺馆 第一代馆长外村吉之介先生但我在家乡,曾帮母亲织过芭蕉布”,听了我的回答,社长很高兴,说:“会织布太好了,正好还有外村老师可以帮忙”。当时,大原社长是仓敷民艺馆的馆长。从他的父辈起,就一直致力于仓敷民间艺术的发展。据说当时还和民艺运动的柳宗悦老师讨论了这件事。当时,公司的重建都很难,但社长却以“重建冲绳文化”为宗旨,将其纳入公司的经营计划之中。并邀请了日本民艺协会的外村吉之介老师来到公司,进行指导。我跟外村老师学会了“组织织”(一种纺织方法)等技术。外村老师常跟我们说:“要用心去做纺织,织出的布反映了自己的心”。他不仅教会了我们技术,还教会了我们热爱纺织的心。

从冈山返回家乡

  1946年我回到了冲绳。我为这个决定纠结了很久。公司为我们创造了舒适的环境,让我们自由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,还为我们提供薪水与三餐,以及自由自在的单身宿舍。因此,返乡的决定让我愧疚不已。临别时分,住在工厂和冈山附近的许多冲绳人,都赶到仓敷站,为我们送行,大原社长和外村老师以及科长等公司的干部们也都来了。我们出发时,他们深情地说:外村先生的来信冈山县知事的感谢信“希望你们返回冲绳后,继续将芭蕉布这种冲绳的纺织品继承并发扬光大”。听了他们的话,我心里满怀感激,反复鞠躬行礼,告别了他们。
  我从广岛的宇品港上船,之后在久场崎登陆,到那霸后,看到的是一片被烧光的废墟,帐篷支起的小屋,随处可见。我坐上卡车,回到了自己的家乡。一路上看到冲绳的风景,蓝色的大海和青山让我眷恋不已。

回到故乡的喜如嘉

  回到喜如嘉后才发现,海岸边已经完全变了,支起了很多帐篷和茅草屋顶的房子,村落里许多房屋都被烧毁了。我一进家门就马上跪到佛坛前,准备参拜祖先,却发现牌位有些异样,已经不是原来的牌位,而被换成了旧的牌位。我家原来供着一块中国式的大号牌位,向家人询问后才得知,那块牌位已被摆到,驻扎在喜如嘉小学的美军队长的房间。格窗以及壁龛的装饰品还有雨窗等,家里的很多东西都在战乱中丢失了。1941年,我老家重新修建了房子,所以雨窗等全部都是新的,但战乱中,新的雨窗被卸下,而被换上了旧雨窗。但到了仓库才发现,许多贵重的漆器都堆放在里面,而被保留了下来。

战后芭蕉布的发展

  那时,村里的人们都从事军工工作,周一坐上美军的卡车出去,周六回来,一直是这样的生活。村里每家的芭蕉田都在战争中被烧毁了。芭蕉田是美军烧毁的,据说是因为芭蕉田会滋生蚊虫,传播疟疾。但芭蕉树发芽很快,马上会长出新芽。那时,我家院子里的芭蕉树已经开始生长,但那时还没有大量的芭蕉田,所以还不能织布。我只能把帐篷 手套袜子等拆成线,再用那些线来织东西。
  当时,每家的手织机和纺织工具都还在。我家的手织机被姑妈拿去用了。但我在仓库里找到了织布机的工具。以前,我家里饲养了许多蚕所以,天棚上放了一些丝线等,母亲把它拿下来,从丝绵里捻线,并制作成织品,而且,觉得颜色不能太素,就用‟MIYAKO染”的方法或用福木来染色。

芭蕉布制作的复兴与挑战

  “综轴”(织机用具)因台风被雨水浸泡,于是,我就想方法自制,姑妈也不知道“综轴”该怎么做,纺织芭蕉布的情景但幸好她手上有一个“综轴”,所以,姑妈就把它送给了我,我一边拿它做参考,一边自己做了一个。还有一种织机工具叫“筬”,我还将旧筬全部都取了下来。其他的工具中还有梭子和边撑棒等。边撑棒是用猪骨加工制成的。就这样,想方法制作了各种工具。各种工具做好后,才开始挑战制作芭蕉布。
  虽然我织出了芭蕉布,但和经验丰富的人相比,差距还很大。但我还是带着自己织的芭蕉布,去参加展会,希望能够将各种经验,发挥到芭蕉布制作之中。我用石斑木为母亲的丝线染上颜色然后再用来纺织,总之,一直用各种方法挑战新的织品制作。母亲手里的丝线变得不够用了,我就去离喜如嘉比较近的饶波村,请他们帮忙提供丝线,因为他们村里有很多芭蕉线。质量好的线,用来做芭蕉布和服的面料,质量不好的线,就留给自己用。就这样,收购了很多线。那个年代,一匹素色布可以卖到600B圆(美军军票),织一套和服用的丝线,还卖不到200B圆。我用收购来的芭蕉线,先制作男和服用的带子,然后用剩下的丝线,做了花瓶垫。还请喜如嘉的人们一起来做,使产品渐渐得到了普及。另外,还用制作和服带子剩下来的絣布制作了门帘信袋,这些东西都很受美国人欢迎。有人听说后,也纷纷赶来买,并作为土特产,在机场的商店里卖。从那时起,国头村奥间的美军以及嘉手纳基地的美国人,便都直接来购买。之后,我开始请喜如嘉的人们一起来做纺织芭蕉布的工作。我自己学着计算大概的作业时间等,并将工钱付给大家。织好的芭蕉布自己销售,这样价格会比卖给中间人要高1-2成。同时也学会了实际出售时,应如何定价,也和各个地方交涉,包括场地费用等各种问题,想尽办法给制作芭蕉布的工人们支付工钱。

致年轻一代的寄语

  现在的年轻人既有学历,有知识,还有非常好的环境。所以,我希望大家不要只想着自己,而是考虑怎样才能通过工作回馈社会,并将这样的工作传承给下一代。


“喜如嘉的芭蕉布”于1974年被指定为日本重要非物质文化财产。之后,平良敏子女士就任“喜如嘉芭蕉布保存会”的会长,为振兴芭蕉布和培养接班人,付出了自己的努力。平良敏子女士的杰出功绩得到高度评价,于2000年被评选为国家指定的重要非物质文化财产“芭蕉布”的保持者(即,‟国宝人才”) 。